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安养精舍——大众同登九品!

http://mingxi7575.51.com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快乐的人生需要正确的人生目标,如幻的扮演自己的角色,寻找内心的宁静,让一切都变得美好。

淨土宗善導流的特色  

2007-03-03 17:31:27|  分类: 佛教学习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淨土宗善導流的特色

──本願稱名  凡夫入報  平生業成  現生不退

前   言

        所謂「特色」,即是不共聖道諸宗及淨土他流之判釋,純粹徹底彰顯本宗是「彌陀救度」的法門。

        其理論根據即是彌陀四十八願中之「第十八願」,名為「念佛往生願」;此願為願中之王,根本之願,以總為別,獨稱「本願」。

        一切善惡凡夫,只要稱名念佛,自然乘佛本願;現生永被彌陀光明攝取不捨,命終直入彌陀報土速證佛果。故得平生業成,現生不退;已非娑婆凡夫,已是極樂聖眾。

        不假萬行迴向,橫超品位階級;勝易圓頓,不可思議;二乘非所測,唯佛獨明了。

        具體言之,開為四句:「本願稱名,凡夫入報,平生業成,現生不退」。

        本宗之「傳承」,完全依據淨土宗之大成者──唐朝高僧善導大師。

        「本願稱名」之義,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結論言:

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一向專稱,彌陀佛名。

        「凡夫入報」之義,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以問答釋言:

問曰:彼佛及土,既言報者,報法高妙,小聖難階;垢障凡夫,云何得入?

答曰:若論眾生垢障,實難欣趣;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,致使五乘齊入。

        謹恭錄「經文」、「祖釋」為證,並各附「補充說明」於後。

一、本願稱名

經    文

1.《大經》「本願文」(第十八願)(《大經》第二五頁):

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;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

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

祖    釋

2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本願釋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一頁):

若我得佛,十方眾生,稱我名號,願生我國,下至十念;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

3.善導大師《觀念法門》「本願釋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三五四頁):

若我成佛,十方眾生,願生我國,稱我名字,下至十聲;乘我願力,

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

4.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「本願釋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三九頁):

若我成佛,十方眾生,稱我名號,下至十聲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;

彼佛今現,在世成佛,當知本誓,重願不虛,眾生稱念,必得往生。

經    文

5.《大經》「本願偈」(《大經》第六四頁):

其佛本願力,聞名欲往生,皆悉到彼國,自致不退轉。

6.《觀經》「本願稱名」之文(《淨土三經讀本》第一六七頁):

至心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

7.《觀經》「付囑稱名」之文(《淨土三經讀本》第一七○頁):

佛告阿難: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

8.《小經》「本願稱名」之文(《淨土三經讀本》第一七八頁):

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。

祖    釋

9.龍樹菩薩《易行品》「本願稱名」之文(《易行品要義》第一三頁):

阿彌陀佛本願如是:若人念我稱名自歸,即入必定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

是故常應憶念。

10.天親菩薩《往生論》「本願偈」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七頁):

觀佛本願力,遇無空過者,能令速滿足,功德大寶海。

11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本願稱名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三一七頁):

上來雖說,定散兩門之益;

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一向專稱,彌陀佛名。

12.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「本願稱名」之偈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二九頁):

唯有念佛蒙光攝,當知本願最為強;

六方如來舒舌證,專稱名號至西方。

13.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「本願稱名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三八頁):

得聞彌陀本願名號,一心稱念,求願往生。

14.法照大師《五會讚》「本願稱名」之偈:

彌陀本願特超殊,慈悲方便引凡愚;

一切眾生皆度脫,稱名即得罪消除。

15.法然上人《選擇集》「本願稱名」之文:

彌陀如來為普攝於一切,不以諸行為往生本願,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。(《法然上人全集》第三○頁)

本願意唯在眾生,專稱彌陀名,而本願中更無餘行。(《法然上人全集》第三六頁)

稱名念佛是彼佛本願行也,故修之者,乘彼佛願,必得往生也。(《法然上人全集》第一五頁)

稱名必得生,依佛本願故。(《法然上人全集》第一一二頁)

二、凡夫入報

祖    釋

1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凡夫入報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五頁):

問曰:彼佛及土,既言報者,報法高妙,小聖難階;垢障凡夫,云何得入?

答曰:若論眾生垢障,實難欣趣;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,致使五乘齊入。

經    文

2.《大經》「必至滅度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二四頁):

設我得佛,國中天人,不住定聚,必至滅度者,不取正覺。

3.《大經》「受樂無染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二九頁):

設我得佛,國中天人,所受快樂,不如漏盡比丘者,不取正覺。

4.《大經》「相好如佛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二五頁):

設我得佛,國中天人,不悉成滿,三十二大人相者,不取正覺。

5.《大經》「一生補處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六六頁):

彼國菩薩,皆當究竟,一生補處。

除其本願,為眾生故,以弘誓功德,而自莊嚴,普欲度脫,一切眾生。

6.《大經》「次如彌勒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一○九頁):

已曾供養,無數諸佛,次如彌勒者也。

7.《大阿彌陀經》「次如彌勒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一二三頁):

前後供養,無央數諸佛,以次如彌勒,皆當作佛。

8.《大阿彌陀經》「相好如佛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一二三頁):

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皆令如佛。

9.《大阿彌陀經》「說法如佛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一二三頁):

說經行道皆如佛。

10.《莊嚴經》「惡機成佛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一二一頁):

三惡道中,地獄餓鬼畜牲,皆生我剎,受我法化,不久悉成佛;一切皆得身真金色。

11.《莊嚴經》「證同彌陀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一二二頁):

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,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;

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圓滿,亦以大慈悲,利益諸群生。

12.《大經》「昇道無極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七五頁):

必得超絕去,往生安樂國;橫截五惡道,惡道自然閉。

昇道無窮極,易往而無人;其國不逆違,自然之所牽。

13.《平等覺經》「往生報土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一二三頁):

速疾超便可到,安樂國之世界,

至無量光明土,供養於無數佛。

14.《大經》「國如涅槃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一九頁):

令我作佛,國土第一:其眾奇妙,道場超絕,國如泥洹,而無等雙。

我當哀愍,度脫一切,十方來生,心悅清淨,已到我國,快樂安穩。

15.《大經》「依正涅槃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五二頁):

彼佛國土,清淨安穩,微妙快樂,次於無為泥洹之道。

其諸聲聞、菩薩、天人,智慧高明,神通洞達,咸同一類,形無異狀;

但因順餘方,故有天人之名。

顏貌端正,超世希有,容色微妙,非天非人。皆受自然,虛無之身,無極之體。

16.《無量壽如來會》「無差別相」之文:

極樂國土,所有眾生,無差別相;順餘方俗,有人天名。

17.《大阿彌陀經》「同證涅槃」之文:

八方上下,無央數佛國,諸天人民,及蜎飛蠕動之類,諸生阿彌陀佛國者,皆於七寶水池,蓮華中化生,便自然長大。亦無乳養之者,皆食自然之飲食。

其身體亦非世間人之身體,亦非天上人之身體;皆積眾善之德,悉受自然虛無之身,無極之體。甚姝好無比。

18.《涅槃經》「虛無即是如來」之文:

真解脫者即是虛無,虛無之身者即是如來。

19.《不空?索神變真言經》「清淨報土」之文:

汝當生處,是阿彌陀佛清淨報土,蓮華化生,常見諸佛,證諸法忍,壽命無量百千劫數,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不復退轉,我常祐護。

祖    釋

20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皆得清淨法身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三四頁):

安樂淨土諸往生者,無不淨色,無不淨心。

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,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。

21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眷屬平等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四四頁):

我國土悉於如來淨華中生。眷屬平等,與奪無路。故言「如來淨華眾,正覺華化生。」

22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大乘平等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四六頁):

我國土皆是大乘一味,平等一味。

23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皆從如來生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五六頁):

願我成佛,所有天人,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。

「海」者:言佛一切種智,深廣無涯,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,喻之如海。

是故言「天人不動眾,清淨智海生。」

「不動」者:言彼天人,成就大乘根,不可傾動也。

24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觸光破闇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八八頁):

彼土光明,從如來智慧報起。觸之者,無明黑闇,終必消除。

25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畢竟同得寂滅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七七頁):

一得生彼淨土,即見阿彌陀佛,未證淨心菩薩,畢竟得證平等法身;

與淨心菩薩無異,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,畢竟同得寂滅平等。

26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平等一相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九一頁):

諸天共器,飯有隨福之色;足指按地,乃詳金礫之旨。

而願往生者,本則三三之品,今無一二之殊。亦如淄澠一味,焉可思議!

27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超越十地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一○一頁):

《無量壽經》中,阿彌陀如來本願言:「

設我得佛,他方佛土,諸菩薩眾,來生我國,究竟必至,一生補處。

除其本願,自在所化;為眾生故,被弘誓鎧;積累德本,度脫一切。

遊諸佛國修菩薩行,供養十方諸佛如來,開化恒沙無量眾生,使立無上正真之道。

超出常倫諸地之行,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」

案此經推,彼國菩薩,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。

言「十地階次」者,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;他方淨土,何必如此。五種不思議中,佛法最不可思議。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,無超越之理,未敢詳也。

譬如有樹,名曰好堅。是樹地生,百歲乃具。一日長高百丈,日日如此。計百歲之長,豈類修松耶!見松生長,日不過寸。聞彼好堅,何能不疑。

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,證羅漢於一聽,制無生於終朝;謂是接誘之言,非稱實之說。聞此論事,亦當不信。

夫非常之言,不入常人之耳。謂之不然,亦其宜也。

28.道綽大師《安樂集》「報佛報土」之文(《安樂集要義》第一三頁):

彌陀是報佛,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。

29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報佛報土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一頁):

《大乘同性經》(卷下意)說:「西方安樂阿彌陀佛,是報佛報土。」

30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西方寂靜」之偈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一四九頁):

西方寂靜無為樂,畢竟逍遙離有無;

大悲薰心遊法界,分身利物等無殊。

31.善導大師《法事讚》「稱名入報」之偈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四三七頁):

極樂無為涅槃界,隨緣雜善恐難生;

故使如來選要法,教念彌陀專復專。

32.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「十地自然」之偈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二九頁):

六方如來舒舌證,專稱名號至西方;

到彼華開聞妙法,十地願行自然彰。

33.善導大師《法事讚》「六識自悟」之偈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四三五頁):

四種威儀常見佛,行來進止駕神通;

六識縱橫自然悟,未藉思量一念功。

34.善導大師《法事讚》「證得法身」之偈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四二七頁):

自然即是彌陀國,無漏無生還即真;

行來進止常隨佛,證得無為法性身。

35.法照大師《五會法事讚》「具通自在」之偈:

凡夫若得到西方,曠劫塵沙罪消亡;

具六神通得自在,永除老病離無常。

36.法照大師《五會法事讚》「悟道證真」之偈:

眾生隨佛到西方,微塵故業自消亡;

如來願力親加被,聞法悟道證真常。

37.法照大師《五會法事讚》「華台念佛」之偈:

西方進道勝娑婆,緣無五欲及邪魔;

成佛不勞諸善業,華台端坐念彌陀。

38.法照大師《五會法事讚》「自然成覺」之偈:

五濁修行多退轉,不如念佛往西方;

到彼自然成正覺,還來苦海作津梁。

39.法照大師《五會法事讚》「還同法身」之偈:

十惡五逆至愚人,永劫沉淪在六塵;

一念稱得彌陀號,至彼還同法性身。

40.藕益大師《彌陀要解》「光壽同佛」之文:

持名者,光明壽命,同佛無異。

41.藕益大師《彌陀要解》「超位登極」之文:

凡夫例登補處,同盡無明,同登妙覺,超盡四十一因位。

42.印光大師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「光壽同佛」之文:

若生西方,則與佛光壽,同一無量無邊矣。

43.印光大師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「入報同佛」之文:

既得往生,則入佛境界,同佛受用;凡情聖見,二皆不生。

一得往生,則煩惱惡業,徹底消滅;功德智慧,究竟現前。

莫訝一聲超十地,當知六字括三乘。

44.法然上人「凡夫入報」之文:

我立淨土宗之元意,為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。

我依善導釋義,建立宗門,以明凡夫生報土之義也。(《法然上人全集》第四九○頁)

一切善惡凡夫,依口稱念佛,往生無漏報土,是彌陀化身之善導和尚所解釋也。(《法然上人全集》第四七六頁)

稱此名號者,得萬行萬善之功德,相應因位之本願,而蒙迎接;故以本願不思議之力,須臾之間生於報土,剎那之程開無生之悟,有何可疑耶!(《法然上人全集》 第六○九頁)

言「十方眾生」者:漏於諸佛教化之常沒眾生也,憐愍此等眾生,諸佛之慈悲與阿彌陀佛之慈悲相同,此約「總願」;若約「別願」時,則阿彌陀佛之慈悲勝諸佛之慈悲。其故者:依「常沒眾生以十聲一聲之稱名功力,往生無漏報土」之願也,阿彌陀佛名號之勝餘佛名號,亦是因位之本願所建立之名號故超勝也,若不如是,則不成報土之生因,而與諸佛之名號同。(《法然上人全集》 第五四三頁)

三、平生業成

經    文

1.《大經》「即得往生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五八頁):

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

2.《觀經》「攝取不捨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二○四頁):

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

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。

3.《觀經》「芬陀利花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三一五頁):

若念佛者,當知此人,則是人中芬陀利華;

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為其勝友。

當坐道場,生諸佛家。

4.《小經》「臨終佛迎」之文:

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。

5.《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》「臨終佛迎」之文:

爾時世尊告諸比丘:西方安樂世界,今現有佛,號阿彌陀。

若有四眾,能正受持彼佛名號,以此功德,臨欲終時,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,令其得見;見已尋生慶悅,倍增功德。

以是因緣,所生之處,永離胞胎穢欲之形,純處鮮妙寶蓮花中;自然化生,具大神通,光明赫奕。

祖    釋

6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平生業成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六八頁):

經言「十念」者,明「業事成辦」耳。

7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穢土假名人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二八頁):

穢土假名人,淨土假名人,不得決定一,不得決定異。

8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同一念佛」之文(《往生論註要義》第九○頁):

彼安樂國土,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。

同一念佛,無別道故;遠通夫法界之內,皆為兄弟也。

眷屬無量,焉可思議!

9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念佛皆往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三一頁):

一心信樂,求願往生,上盡一形,下收十念,

乘佛願力,莫不皆往。

10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念佛易生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一頁):

但能上盡一形,下至十念,

以佛願力,莫不皆往,故名易也。

11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聖眾莊嚴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二七頁):

聖眾莊嚴:即現在彼眾,及十方法界,同生者是。

12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六字釋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○頁):

言南無者:即是歸命,亦是發願迴向之義;

言阿彌陀佛者:即是其行。

以斯義故,必得往生。

13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立即得生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一八一頁):

彌陀在空而立者,但使迴心正念,願生我國,立即得生也。

14.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「光號攝化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四七九頁):

彌陀世尊,本發深重誓願,以光明名號,攝化十方,但使信心求念;

上盡一形,下至十聲一聲等,以佛願力,易得往生。

15.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「百即百生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四七九、四八○頁):

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

若欲捨專修雜業者,百時稀得一二,千時稀得三五。

但使專意作者,十即十生;

修雜不至心者,千中無一。

16.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「稱念必生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三九頁):

彼佛今現,在世成佛,當知本誓,重願不虛,眾生稱念,必得往生。

17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願願唯明專念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二○六頁):

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中,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。

18.善導大師《觀念法門》「三輩唯勸專念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三五四頁):

佛說一切眾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;

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;

其人命欲終時,佛與聖眾,自來迎接,盡得往生。

19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機法二種深信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二四四頁):

一者決定深信: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,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之緣。

二者決定深信: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眾生;無疑無慮,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。

20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正定業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二五一頁):

一心專念彌陀名號,行住坐臥,不問時節久近;

念念不捨者,是名正定之業,順彼佛願故。

21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增上緣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二○五頁):

眾生稱念,即除多劫罪;

命欲終時,佛與聖眾,自來迎接;

諸邪業繫,無能礙者,故名增上緣。

22.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「正念直來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二五六頁):

汝一心正念直來,我能護汝;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。

23.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「攝取不捨,故名彌陀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四八二頁):

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;

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,故名阿彌陀。

24.善導大師《觀念法門》「諸佛舒舌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三六○頁):

十方等佛舒舌,定為凡夫作證,罪滅得生。

若不依此證得生者,六方諸佛舒舌,一出口以後,終不還入口,自然壞爛。

25.善導大師《法事讚》「善惡皆生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三八三頁):

人天善惡,皆得往生;到彼無殊,齊同不退。

善導《觀經疏》「芬陀利華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三一六頁):

若能相續念佛者,此人甚為稀有,更無物可以方之,故引芬陀利為喻。

言「芬陀利」者,名人中好華,亦名稀有華,亦名人中上上華,亦名人中妙好華;此華相傳名蔡華是。

若念佛者:即是人中好人,人中妙好人,人中上上人,人中希有人,人中最勝人也。

專念彌陀名者,即觀音、勢至,常隨影護,亦如親友知識也。

今生既蒙此益,捨命即入諸佛之家,即淨土是也。

26.善導大師《般舟讚》「平生業成」之文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九二頁):

凡夫生死,不可貪而不厭;

彌陀淨土,不可輕而不欣;

厭則娑婆永隔,欣則極樂常居;

隔則六道因亡,輪迴之果自滅;

因果既亡,則形名頓絕也。

27.藕益大師《彌陀要解》「平生業成」之文:

只今信願持名,蓮萼光榮,金台影現,便非娑婆界內人矣!

28.印光大師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「平生業成」之文:

果能生死心切,信得及,不生一念疑惑之心,則雖未出娑婆,已非娑婆之久客;

未生極樂,即是極樂之嘉賓。

29.法然上人「平生業成,臨終來迎」之文(《法然上人全集》第四三○頁):

明知:非臨終正念故有來迎,由來迎故臨終正念也。

凡平生之時已成往生行業之人,臨終必得聖眾來迎;

已得來迎之時,即由佛力住正念也。

四、現生不退

經    文

1.《大經》「現生不退」之文(《大經》第五八頁):

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

2.《無量壽如來會》「現生不退」之文:

彼國眾生,若當生者,皆悉究竟無上菩提。

3.《小經》「現生不退」之文:

極樂國土,眾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

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祖    釋

4.龍樹菩薩《易行品》「現生不退」之偈:

若人欲疾至,不退轉地者,應以恭敬心,執持稱名號。

若菩薩欲於此身,得至阿惟越致地。(《易行品要義》第六頁)

人能念是佛,無量力功德,即時入必定,是故我常念。(《易行品要義》第一四頁)

5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現生不退」之文(《論註要義》第二一頁):

易行道者:謂但以信佛因緣,願生淨土,乘佛願力,便得往生彼清淨土。

佛力住持,即入大乘正定之聚,正定即是阿毗跋致。譬如水路,乘船則樂。……

上衍之極致,不退之風航。

6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現生不退」之文(《論註要義》第八九頁):

若人但聞彼國土,清淨安樂,剋念願生,亦得往生,即入正定聚。

7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不斷得證」之文(《論註要義》第八一頁):

有凡夫人,煩惱成就,亦得生彼淨土,三界繫業,畢竟不牽。

則是不斷煩惱,得涅槃分,焉可思議!

8.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「現生不退」之偈(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第五二八頁):

真形光明遍法界,蒙光觸者心不退。

9.印光大師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「現生不退」之文:

能於此法,深生信心,則雖具縛凡夫,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;

喻如太子墮地,貴壓群臣。

10.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「他力速得」之文(《論註要義》第一二○ ~ 一二二頁):

有何因緣,言「速」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

覈求其本,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。

凡是生彼淨土,及彼菩薩人天,所起諸行,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。

何以言之?若非佛力,四十八願,便是徒設。今的取「三願」,用證義意:

願言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、信樂、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;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誹謗正法。」

緣佛願力故,十念念佛,便得往生。得往生故,即免三界輪轉之事。無輪轉故,所以得速。一證也。

願言:「設我得佛,國中人天,不住正定聚,必至滅度者,不取正覺。」

緣佛願力故,住正定聚;住正定聚故,必至滅度。無諸回復之難,所以得速。二證也。

願言:「設我得佛,他方佛土,諸菩薩眾,來生我國,究竟必至,一生補處。

除其本願,自在所化,為眾生故,被弘誓鎧,積累德本,度脫一切。

遊諸佛國修菩薩行,供養十方諸佛如來,開化恒沙無量眾生,使立無上正真之道。

超出常倫諸地之行,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」

緣佛願力故,超出常倫諸地之行,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。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,所以得速。三證也。

以斯而推,「他力」為增上緣,得不然乎。

愚哉!後之學者,聞「他力」可乘,當生「信心」,勿自局分也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01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